中国学者新发明:两滴药水48小时就可修复龋齿

中国学者新发明:两滴药水48小时就可修复龋齿

最近,浙江大学口腔医学取得了一项重要技术突破,有望将牙齿从“填补”进入“再生”的跨越,具体而言,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唐睿康的团队研发出了一种仿生修补液,只要在牙釉质的缺损处滴上两滴,就能在48小时内在缺损表面“长”出2.5微米晶体修复层,其成分、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与天然牙釉质几乎一致,并与原有组织无缝连结,浑然一体,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Science Advances》。

据了解,牙釉质是包裹于牙齿表面的半透明物质,厚度约为2毫米,其无机矿物含量高达96%。作为人体中最硬的天然生物材料,其硬度甚至高过钢材。同时,其作为高度矿化的生物组织,几乎可被视为纯无机物,由于缺乏包括细胞在内的生物有机基质,因此无法再生。自恒牙长成的第一天起,牙釉质就在缓慢地消耗着,口腔细菌酵解糖类释放出的酸以及酸性饮料都会加速它的消耗。一旦牙釉质的防线被突破,整颗牙就失去了保护伞,让很多人噩梦般痛苦的蛀牙,都是从牙釉质的破坏开始的。

修复牙釉质,堪称是仿生领域一项最“硬”的挑战,科学家们没有停止过尝试。常见的补牙材料,例如复合树脂、陶瓷和汞合金等,主要发挥着“填料”的功能,适用于“大洞”修补,但无法填进小缺小裂,并且与天然组织之间也不能完全结合。

对此,科学家也做过多种尝试,甚至还尝试了仿生矿化的方法,但由于牙釉质结构的复杂性,此前人们还无法获得与天然釉质多级结构一致的大面积修复层,因此达不到临床应用要求,也没能真正在牙齿上实现修复。“

理想的修复方法,应该是材料、结构、力学性能三者的统一,而且能实现原位修复。”此次研究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昭明表示。

基于这样的研究理念,他们开始了全新的尝试。

研究团队将富含磷酸钙团簇的溶液,用滴管滴在人工龋齿表面,随后将其放入到一个模拟口腔唾液环境的溶液中。接下来的48小时,虽然肉眼看不出任何变化,但通过扫描电镜,研究者发现牙齿表面的牙釉质长出来了。

据唐睿康介绍,龋齿表面先形成了一个仿生矿化前沿,并完全贴合在待修补的牙釉质界面上,同时引导晶体向外沿生长,使羟基磷灰石长出类似于釉柱结构的晶体,并朝特定的方向有序排列。同时,研究人员还进一步测试了修补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显示长出来的牙釉质硬度、弹性模量与天然牙釉质数值几乎一致。

在临床医生看来,这几乎是目前最接近临床应用的实验室产品。德国着名生物矿化学家、康斯坦兹大学Helmut C.lfen评价道:“这是我所知道的迄今为止最好的牙釉质修复材料,有望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牙釉质的原位修复。”

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要真正实现临床应用,该项技术还需经历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虽然我们实现了天然牙釉质的结构性原位修复,但牙缺损形式繁多,下一步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一步研发修复模型,确保可控与有效。”该研究第一作者邵长鹆说。


文章来源:医谷

原文链接:https://med.sina.com/article_detail_103_1_71236.html


PS:第四届中国医药知识产权峰会2019(China Pharma IP Summit)将于今年10月23-25号在上海虹桥绿地铂瑞酒店召开,活动将汇集或内外500多位医药知识产权代表,共同探讨或内外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专利运营、司法审判、行政保护、专利法修改、专利链接及专利期补偿制度、药品监管注册等行业热点问题,大会三天整,涵盖中国、美国、欧洲、日印韩、新兴市场及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及走出去国际化问题。
此次活动由上海益鹏商务咨询有限公司(Shanghai YIP Events)主办,中国药学会医药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支持。作为专注在医药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性峰会,在过去三年中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次,探讨了国内外关注的诸多热点话题,累计共有1000多位来自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国内外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机构等行业人士的参与,并获得了参会嘉宾积极的反馈。伴随着中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及国内外知识产权政策变化和全球医药创新下的机遇与挑战,希望此次活动能够为国内外医药知识产权人搭建一个高质量、高参与度、高时效性的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大会网站:www.pharmai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