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创新要迈过哪些坎儿?中国医药城打造医药创新模式

医药产业创新要迈过哪些坎儿?中国医药城打造医药创新模式

医药产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产业之一,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大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掀起了生物医药研究和产业园区的热潮。

2006年,江苏省泰州市中国医药城启动建设;2009年,中国医药城升级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历经十余年耕耘,中国医药城着力破解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拦路虎”,走出了一条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服务型园区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是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载体,是支撑企业创新研发的“硬件”。中国医药城之所以能吸引国内外众多医药企业扎根在此,离不开园区完善的服务型理念。

“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园区在更多地充当企业服务的角色,而不是一般意义上政府部门。包括我们遇到的安全、环保、规划、建设审批、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园区各部门都会给我们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日前,在泰州医药高新区媒体开放日活动中,泰州复旦张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旦张江)副总经理陈宇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坦言。

据了解,为落实产业化项目挂钩服务,园区构建“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服务体系,成立综合协调、汇总交办等10个专项工作组,力争迅速响应,第一时间与企业展开对接,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企业反馈的问题,为企业营造安全、科学、高效的创新环境。

以安全生产为例,作为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许多刚入园的初创企业欠缺人才和管理经验,为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阻碍。为此,园区安监办聘请有关专家深入企业,排查安全隐患,制订安全应急预案并演练,实施防雷检测,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供整改建议,给创新研发和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针对药企在创新发展中碰到的其他问题,园区也积极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数据显示,自产业化项目挂钩服务工作开展以来,截至今年2月底,共梳理552项问题,目前已解决325项问题,占反馈问题总数的58.9%。针对首季挂钩服务活动中企业反馈的共性、难点问题,园区制定了产业化项目服务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解决方案、解决时限和解决路径,加大力度抓好问题的解决与方案落实,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为企业营造创新环境。

药品审评审批跑出速度 创新药品研发赢得时间

药品审评审批慢,是长期以来困扰药企研发创新的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来加快药品审评审批,包括加快境外已上市临床急需新药审评、落实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度、实施原辅包与制剂共同审评审批、上线运行上市药品目录集、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

在此背景下,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直属分局于2011年10月成立,在中国医药城范围内行使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能。此后,江苏省药检所、医疗器械检验分所也先后落户中国医药城,有效加快了药品审批速度,为园区内医药企业迅速抢占市场赢得了时间。

审批速度跑出来了,药企成为政策的直接受益者。陈宇直言,现在药品审评审批速度大幅提升。复旦张江在2018年初提交了一款仿制药申请,半年之后就收到了审评意见。“这个周期在以前完全不可想象,对我们企业很有帮助,极大提升了药企研发的积极性。”

把握创新人才的“源头活水”

医药创新研发链条复杂、研发周期长,从立项到产品最终获批上市,都离不开研发人员的参与,是名副其实的“高精尖”行业。加强人才引进,加快人才培养,始终是推动医药行业创新的“源头活水”。

然而,我国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研发人员供不应求的难题。特别是上游研发人员面临近1/3的人才空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为了荟聚更多医药人才,支持医药行业创新发展,中国医药城设立“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于2013年正式实施,利用3~5年时间,集聚1000名高层次人才(团队),其中中国医药城领军型人才(团队)100名;紧缺型优秀人才3000名。

2017年11月16日,泰州华元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元医药)法人代表仲伯华教授入选第六批“113人才计划”高层次创业人才;12月27日,仲伯华教授团队就收到“113”第一年度项目资金40万元。仲伯华教授激动地表示:“‘113’专项资金发放得太及时了。本来公司准备进行融资来维持新药的继续研究,这下公司可以不用融资了。”

原来在2017年11月,华元医药与另一家公司联合开发的一款Ⅰ类新药已获得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立项批件。正值新药研究关键阶段,华元医药却面临资金缺乏,即便进行融资,获得的金额有限且耗费精力。“113”专项资金的到款使得仲伯华教授团队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药研究,推迟融资时间,加快了研发速度。

中国医药城组织人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800多名,其中外籍院士及两院院士8名,国家高端专家58名,涉及医疗器械、抗肿瘤药物、健康医疗等多领域。另外,中国医药城还引进省级“双创团队”8个,省“双创计划”人才118名。在科技部发布的2018“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人才竞争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8位。

医药人才的引进已经为中国医药城带来了丰硕的创新科研成果:中慧元通研发的四价亚单位流感疫苗,填补了国内空白;复旦张江的核心产品海姆泊芬成为全球首个针对鲜红斑痣的药物,并获得2016年全国生产批件的1.1类新药;华威特自主研发的华温蓝成为全球首个猪瘟蓝耳二联活疫苗……

创新始终是医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医药城正在以创新驱动为内核,积极打造吸引各类医药产业聚集的“强磁场”,力争在世界舞台上唱响“中国声音”。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n/2019-06-06/detail-ihvhiews7203793.d.html